近日,经省委、省政府主要领导签批,省政府出台《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大力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,释放新经济发展活力。
新经济主要是指以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为核心的产业经济,是全球发展竞争的重要焦点,也是后发赶超和先发引领的重要支撑。《意见》围绕营造宽松包容发展环境、健全人才集聚流动机制、完善财政金融支撑体系、支持创新创业平台建设,出台了16条具体细则。《意见》提出,营造宽松包容发展环境,要实现公平开放的市场准入、提升快捷响应服务能力、探索建立审慎监管制度、强化公共数据资源共享。针对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不急于作规划和顶层设计,不急于实行负面清单管理。推进新经济领域“证照分离”改革,取消不必要的行业门槛限制。
在健全人才集聚流动机制方面,《意见》提出,引进培育高端人才、培养专业人才、完善人才服务与保障机制,推进人才评价机制。对省级认定的产业领军人才直接给予50万元至200万元的奖励补贴。
《意见》提出,大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,建立融资风险补偿机制,完善创业投资政府引导机制。支持社会资本参股政府设立的各类引导基金设立天使基金,强化对科技创新成果在种子期、初创期的投入。《意见》要求,推进“双创”改革试验,打造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创新平台,支持产业发展载体建设。按照“基地+孵化器+基金+联盟”的推进模式,培育一批新经济领域发展示范园区,壮大新经济发展主阵地。
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——透视新经济“风口”的湖北追求
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,新经济对湖北意味着什么?“得新经济者得未来。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当前,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孕育期,新经济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,抓住这个“牛鼻子”,就抓住了湖北腾飞的关键。
湖北发展新经济,要两手抓、两手硬。既要改造传统产业,让老树发新芽;又要补齐新兴产业短板,让小树长成大树。
贵阳现象、杭州现象令人深思,发展新经济时不我待
一组数据令人深思:2015年,江苏省新登记私营企业近40万家,是湖北的2.3倍;88%的大中型企业建有研发机构与团队,连续7年位居全国区域创新能力首位;今年前三季度,江苏省GDP达5.52万亿元,同比增长8.1%。
增速与湖北持平,但其经济总量却是我省的两倍。
省发改委高新技术处相关人士分析,不断加强研发创新,发展新经济,推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,是江苏保持大体量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。目前,各省(市、区)围绕新经济已开始白热化竞争,广东、浙江、北京、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,纷纷加快新经济发展步伐,出台了支持新经济发展的措施。“互联网、大数据时代,传统的区位、资源等优势逐步弱化,落后地区甚至可以反超。”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董登新举例,贵阳自2013年发展大数据产业后,经济连续保持2位数增长。去年,该市大数据及关联产业规模总量达到916亿元,同比增长38%以上,“中国数谷”已成为贵阳的名片。
同样,杭州以阿里巴巴等一批企业为依托,将“互联网+”摆到战略位置,打造云溪小镇、云制造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,推动新经济快速发展。“新经济具有高速成长、跨界融合等特点,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。”深圳格林美集团董事长许开华表示,阿里巴巴、百度、小米等企业,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,实现了几何级增长。一些传统交通枢纽城市,若不能抓住新经济发展机遇,很可能被无情地“去中心化”。
据专业机构预测,到2020年,全球仅大数据市场规模就将超过1万亿美元,中国的大数据市场规模将接近1.4万亿元。美国、德国、英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,纷纷制定了围绕互联网发展新经济的战略规划。
对于传统产业占比较重的湖北而言,发展新经济刻不容缓。
力弱势强,创新发展的优势在汇聚
湖北发展新经济的水平如何,优势、短板有哪些?
省发改委高新技术处相关人士分析:湖北新经济总体规模偏小,力量较弱;但创新发展的动能在增强,势头强劲。
两份报告令人深思——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发布的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》指出,湖北创新能力在全国排第12位。这与湖北的科教实力不相符。
全国500强企业榜单中,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位居前列,异军突起;而湖北百强榜单却仍以传统企业为主,制造业、服务业、建筑业三足鼎立格局难破,高成长性的新经济领域企业凤毛麟角。“科技创新能力不足,仍是湖北企业最大短板。”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,去年,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达33.4%,约为湖北两倍;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.05%,湖北仅为1.91%。
人才匮乏也是我省互联网经济的一大短板。权威调查显示,我省每年毕业40多万大学生,留下来的不到一半。而广东、浙江两省毕业的大学生,留在本省比例高达80%。
尽管有差距,但湖北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省经济总量排名前进3位,新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去年,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3300多家,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,位居中部第一;今年前三季度,我省电商交易额逼近万亿元,位居中部第一;斗鱼、卷皮网等一批互联网企业争奇斗艳,工业机器人、光纤光缆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增速明显加快,商业航天、存储器和新能源汽车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落户湖北。“武汉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,随着‘科技十条’‘黄金十条’的逐步落实,科教优势正在进一步彰显。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资本领域,我省还设立了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、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,这将对新经济发展形成有力支撑。
用“望远镜”看未来,引进人才加大研发
有优势,有动力,湖北如何加快发展新经济?
“对于政府而言,首先要解放思想。”省政府领导表示,新经济是个新事物,政府不能得“近视眼”,目光短浅;也不能得“老花眼”,以老眼光看新事物。要用“望远镜”,看趋势、看未来。
发展新经济,需要鼓励创新、包容失败的环境。不能把偶尔出现的问题当作必然因素,不要“一棍子”打死,先等一等,看一看。不要人为设置门槛、限制,鼓励创新,让千千万万新经济的“星星之火”成为“燎原之势”。
“人才是发展新经济的关键,要警惕湖北人才空心化。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表示,近年来,深圳、苏州、杭州等地推出了联合办学、协调创新的模式,对我省科研院所、高校颇有吸引力,要警惕核心科研团队被挖走。
省发改委相关人士建议,我省要广泛开展国际、国内与省际合作,更加开放地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和人才团队,汇聚新经济发展的“众力量”。同时,企业要重视新技术,加大与科研机构、高校合作力度,让科技加快转变为生产力。
(摘自:2016年12月05日 湖北日报 )